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吳祥輝的「天涯海角」:白鷹報告--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一)

好文推薦,出處-吳祥輝的「天涯海角」:白鷹報告--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一)
感謝原作者的康慨分享
原著作作者:吳祥輝
原著作網站:吳祥輝的「天涯海角」 http://blog.ylib.com/brianwu211
原 著作標題:白鷹報告 --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一)
原著作日期:2009-11-26

■■■■■■■■■■■■■■■■■■■■■
白鷹報告--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一)

序 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這趟「波蘭醫學生爭議事件」(以 下簡稱波醫事件)調查之旅的動念。

「芬蘭驚豔」「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的相繼出版和熱烈迴響, 讓我變得頗有「蘭」緣。本來,「國家書寫三部曲」預告的最終曲是烏克蘭,後來因故改成挪威。芬蘭,愛爾蘭,烏克蘭,一連三個蘭。向我「請願」的一位媽媽 說:「波蘭也是蘭,也應該歸你管。」

「國家書寫三部曲」已經出齊。心中卻未能完全沉靜。想著也許應續 寫烏克蘭,才不致對讀者食言。也可算是答謝讀者熱情的「安可曲」。波蘭是烏克蘭的西鄰。如果能雙蘭花開,更是「買一送一」。「從波蘭轉進烏克蘭」,「把波 蘭行當成烏克蘭的預備旅行」,心靈漣漪陣陣而起。

網路上的「毒舌派」終於澈底激起我的好奇心。
「去波蘭唸醫 學系,只要有錢就可以入學,幾乎沒有門檻。」
「在波蘭唸醫 學系,聽說可以混到畢業。」
「波波是一群不努力,靠 著後門當醫生,卻無醫術的一群蒙古大夫。」
「我不想給腦殘的波蘭醫師看病。」
「我也很怕去割包皮,結果他卻幫我去 勢。」
諸如此類。
想像著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前,被外國這樣鄙視,除了「宣戰」,波蘭 還能怎麼辦?

我開始繞著外圍尋找可能的線索或答案。意外地,所有的訊息都曖昧 而一致。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波蘭醫學院的真實狀況。卻都意在言外,彷彿暗示我「波醫事件」只是台灣醫學教育現象的併發症。
「你是不是又看到甚麼人間不平的事?」一位前衛生署副署長說。我 約他要請教,他卻劈頭就笑笑地這樣問我。

六月底,我開始由外而內,進行資料蒐集。請教幾位和事件無關的醫 界人士,以及資深的醫藥記者後,我一路跟著「波爸」和「波媽」的陳情和請願。見過立法委員,衛生署官員和監察委員。總體印象是:見過的人當中,包括「波 爸」和「波媽」,沒有任何人充分搞清楚狀況。大家都是一知半解。真相未明,邏輯不清。我全程旁觀,算是一種「現象蒐集」。

七月初,波蘭醫學生(以 下簡稱波生)回到台灣。我開始著手訪問。訪問到的波生總共108位,約是所有波生的六分之一。網路發達使得訪問散居各 地(暑假中)的波生變得可行。訪問題目共有三十題。這 個問卷採訪不是為了統計分析,所以,不是選 擇題。三十個題目都是開放性的各說各話。因此,有人簡答,有人不答,有人還加上說明。當 時的情境是波生面對強烈攻擊,不敢或不願意面對媒體。期待透過波生的各自表述,或能充 份反映總體的氛圍。書面訪問也有一種不得不的兩全其美。

八月中旬,我和一位新任的台灣醫學生(以 下簡稱台生)校系學會的領導幹部取得電話連繫。她熱誠親切地給我其他幾位領導幹部的連絡電話, 說這些前任的學長姐比她更深入「波醫事件」的原委。雖然,透過各種媒體報導,我大致上已了解台生的訴求,但是,基於「新聞報導不宜作為評論的依據」,和領 導事件的台生見面深談是絕對的必要之舉。畢竟新聞和真相之間有或大或小的距離。

幾經思量,擔心自己沒有任何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的足夠第一手資 訊,恐怕容易破壞「第一次接觸」的採訪或對話情境。因此,決定波蘭回來後,再和參與事件的台生見面。

八月下旬,我 前往波蘭十八天,拜訪五所分別座落在不同城市,有 台灣學生就讀的醫學大學和教學醫院。醫學院院長和各國醫學生的訪問是採訪重點。

主導波蘭「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透視教育基金會」Education Foundation Perspective,負責醫學畢業生最終認證的波蘭健康部Minstry of Health「科學與高等教育」司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以及波蘭醫生國家考試(以下簡稱國考)中心Center for Medical Examination,對我熱誠歡迎,詳實說明。讓波蘭醫學教育國際化的概況,和事關台灣爭議核心的「英語班」和「實 習」的真相更顯分明。

波蘭的採訪全程錄影,以為存證。攝影師是年輕導演蔡宇軒,他以 「起床氣」短片,成為2008年 「金穗獎」得主之一。年輕人比較容易了解同輩真正的心情。除了攝影機拍下採訪實景之外,我也一路上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另一隻眼睛。

回到台灣,在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簡 稱醫教會)執行祕書賴其萬教授的引薦下,我南下高雄。在高雄醫學院前的星巴克咖啡,和台生的領 導人柳林瑋初見面。賴教授也是「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醫評會)的執行長,活躍於台灣醫學教育界。醫教會的主任委員是黃崑巖教授。醫評會主席是和信治癌醫院黃達夫院長。

柳林瑋正在高醫見習。既是我的讀者,也是同鄉。熱情真切。經過四 個小時的接觸和了解後,我们又不斷地通信。基本上,願意領導運動的年輕人總是值得特別鼓勵和了解。運動中的人或許起鬨者多有。但是,領導青年通常堅信該運 動的正當性。

十月十五日,監察院通過對教育部和衛生署處置「波醫事件」的糾正 案。監察委員在事件如火如荼中適時介入,劍及履及,對遏止事件的惡化,發揮相當程度的作用。然而,閱讀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卻也難免興起「調查的和被調查的 都沒調查」之憾。

這份民間版的個人的調查採訪報告,如果能對「波醫事件」中的各 方,提供正確的事實基礎和有益的觀點,就是我最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