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原作者的康慨分享
原著作作者:吳祥輝
原著作網站:吳祥輝的「天涯海角」 http://blog.ylib.com/brianwu211
原 著作標題:白鷹報告 --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六)
原著作日期:2009-12-03
■■■■■■■■■■■■■■■■■■■■■
白鷹報告--波蘭醫學生爭 議事件調查採訪報告(之六)
承認入學門檻較低或低台灣很多,是波生的普 遍共識。
「門檻低是真的。但是,這是好進難出的教育模式。一年級一班通常 七八十個學生,我们班每年被刷掉11個左右。現在六年級,平均能畢業的只有20多個。」Bond。
「波蘭的淘汰率比台灣醫學院高太多。以我自己為例,一年級時班上 有84人,
二年級時只剩下62人。」William Lin。
這樣的陳述即便屬實,並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只能說明「淘汰 率」,並沒能說明「淘汰標準」。
華沙醫大只有20名台灣波生,不到波 茲南醫大的十分之一。「面對這種情形,您的感受是甚麼?」我問華沙醫大第二醫學院院長。他毫不猶豫地說:「我很自豪。」反應出他主張嚴格挑選和淘汰學生。 言下之意,他認為別的醫學大學收台灣學生的標準太過寬鬆。
「高中成績是申請國外大學的必要條件,托福成績則是最主要的關 鍵。」這是出國留學的最普遍經驗。波蘭醫學院的入學門檻何妨先聚焦在這一點。
「大多數英文太差的人,在面試時就被刷掉。」Mark。
所謂「太差」,並不知道所指為何。
「一些台灣學生很努力學習,但是在班上成績總是殿底,就是英文不 好的關
係。」Angelica Chiang。 「班上」的比較對象是各國籍的醫學生。
「當然會比母語是英語的同學辛苦,但因為這樣,台灣學生更加用 功,也訓練
自己的外語能力。」Clove。
「我相信英語造成的障礙一定有的,但是他们用加倍的努力去克 服。」Henry Wu。
「有學習障礙的就被留級或踢走囉。」Tsai Chris。
五所醫大中,有三位醫學院院長主動說起台灣波生的語言能力較差。 另外一個缺
點是學習態度不夠開放積極,這可能和英語能力以及台灣的總體教育 成果有雙重
關係。
「台灣學生英語不好,但是非常用功,比美加歐洲和波蘭學生用功許 多,而且,
也見到用功的成果。可見台灣學生很聰明。」一位出生在西里西亞的 盧布林醫大
波蘭醫學生說。他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遊走於幾棟波生宿舍,台灣版的醫學書籍到處可見。才發現,「天下 的醫學都是
一樣的。」英文程度不夠好沒關係,先讀台灣版的。英語能力比不上 別人,但「中
文為主,英語為輔」或「英文為主,中文為輔」,台灣波生還是在波 蘭打出一番
局面。「去波蘭後,我以別人讀一次, 我讀十次的精神,來補足我的不足。」
Leah Huang說。
英文程度好的台灣波生也不在少數。在拍攝剖腹產當天的晚上,我们 到宿舍房間
,訪問白天在開刀房實習的兩位波生。隨手「抽查」桌上的英文醫學 課本,一本
本都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筆「劃重點」,滿滿地。書頁中沒有中文註 記。這種情形
想來至少讀過三五遍,英文能力也還不錯。也有人已經通過美國「第 一階段」的
醫師國考。美國的醫師考試制度大要,稍後再細說。
波蘭醫學院「英語班」的入學門檻真的寬鬆,沒有波生否認這點。造 成初入學時
「好的很好,爛的很爛,混的很多。」Angelica Chiang說。
許多波生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遭退學,因為學習不佳,科目不過,適應 失調,必須
退學。學生簽證的「簽證理由消失」,必須離境。也有相當多的波 生,經過困
思勉學四年或六年後,已今非昔比。
「門檻比台灣低不可否認,但只以指考 分數的高低來決定一個人適不適合當醫
生,是否太愚蠢?只要當一科,就跟學校掰掰。台灣的醫學生自以為指考 的分
數考高,就可以打敗全世界?」波茲南 醫大六年制醫科的Yoyo Lin說。
「為維持國際標準,確保大學信譽,我们的教學和學習國際化。每年 只有55%-65%
的畢業率。」「嚴謹是我们的政策,任何一科不及格就會被留級或退 學。所有的
學生必須通過美國醫師執照模擬考試,才能畢業。」這是波 茲南醫大「淘汰機制」
的官方說法。
無論如何,用台灣傳統思維,波生入學 門檻就是低台灣太多。但是,究其實,台
灣醫學院入學並沒有性向口試,在性向上並不能證明比波生更適合當 醫生。這個
問題相當值得重視。醫學系學生如 果真正對醫療有興趣有理想,不但對台灣病人
的醫療品質有正面的效益,對自己的學 習和人生也會比較滿意。但是,事實上,
也有部分醫學系學生根本不是因為真的 喜歡醫學,只是被國人或家長的價值觀影
響,受到醫 生社會地位高和薪資優渥的 吸引。萬一讀醫科後,才發現自己看到血
會害怕,或不喜歡面對各種疑難雜症的病人等等,怎麼辦?
醫生的社會地位普遍是「專業」「高薪」「辛苦」三合一所得。台灣 人現在會說,
醫生是種「辛苦自己,造福家人」的職業。社會在變,學生的觀念也 在變。很多
人並不想賺太辛苦的錢。台灣醫科一讀七年,高中畢業做下的決定難 以回頭,掉
入「第一志願」的陷阱。不繼續讀完,沒學歷,沒其他專長,還是只 好撐畢業。
「學士後醫」相對比較符合「人性」。先讀完大學,進可攻退可守。 二十幾歲了,
也比較是不能後悔選擇的年紀。
國外留學考量的因素很多。但是用台灣思維而言,恐怕最主要的門檻 就是「托福
成績」。那麼,台灣醫學生的英文說聽讀寫能力,又有甚麼標準得以 證明高出波
生甚多?語文能力當然造成學習效率的差異,台灣醫學生可以輕鬆 學,波生普遍
得更用功,才能免於被退學。經過四年或六年下來,台灣醫學生的英 語文能力比
起波生會是如何?這無關在台灣執業的能力,但是,就長期蓄積台灣 醫學的國際
交流能量和競爭力,台生何妨把「合格」的波生當成「生力軍」?
台灣在變,教育體制變到「尷尬」期。台灣醫學院的超級高入學門檻 又是如何?
1996年, 美國「外國醫學教育和評鑑國家委員會」判定台灣醫學教育條件「不
相當」時,就明白質疑台灣的醫學生選拔方式:「如 何確定入學學生性向?如何
確定學生適合從醫?」倏忽十幾年已 過,台灣已被判定為「相當」,但至今仍沒
能對這個問題做出有效的改善。
不同的教育體制和不同的選才標準和方式,使得「波醫事件」的各方 每有「雞同
鴨講」的無效率對話。
「一百個豬頭中的第一名也是豬頭。」這是對波生最惡毒的批判。
「台灣醫學生除非接近神經病,否則,保證畢業,保證考上醫師執 照。」這是對
台生最無情的解剖。
「台灣發展高等教育的目標。希望能入學從寬,畢業從嚴。既能普及 又能確保競
爭力。」一位在醫學院任教的「波媽」說:「可惜,我们只做到前半 段。造成一
般大學入學從寬,畢業更寬。醫學院則是入學從嚴,畢業從寬。」這 位「波媽」
的說法正點出「波醫事件」的多邊難題。